返回首页

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概念?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2-05-21 05:27   点击:251  编辑:邱君   手机版

一期一会的文化概念 【一期一会】这个概念文化,最早是从日本茶道中引申出。其所表达核心思想是“很多际遇,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必须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对“毕业式”“成人式”等等「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仪式也非常的重视。少女都会置办华丽的和服、华贵的发饰盛装出席。

也正是一期一会观念的根深蒂固,日本人对「期间限定」、「季节限定」、「地域限定」这类限定品充满了执念,生怕自己错过了一期一会的限定精彩。一些商家已经把出限定品当成了固定的促销手段,销售额一上不去就出限定品,甚至有直接在滞销售产品上贴上「限定品」的标签来让人买,屡试不爽。五花八门的限定品在市场上几近泛滥,但消费者们还都乐此不疲地为商品上「限定」两个字埋单消费。

语法不存在第二人称 熟悉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里虽然根据各种各样的场合和地位,性别,当事人的情绪等等有特化的第二人称,但是没有普遍的第二人称指代。

可以说“你”的概念是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而日本没有,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概念。

假设A和B在对话,用中文表达是——A问B:你要怎么办?(询问对象指向B)但日语表达却不是这样,则会变成“B要怎么办?”(询问对象也指向B)这样感觉很像第三人称对话,但事实上却是两个人在面对面对话。

因为按正常人的表达,是我和你的关系,如果询问在加上对方的名字,会显得特别生疏不自然,但日本恰恰是这样的。

日语中因为没有普遍的第二人称,即使在向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也会使用名字作为对对方的称呼。假设在两人的对话中出现了第三个人,同样可以用名字作为对第三者的称呼。 也就是说,交流中的两人对对方的距离,和一个第三者对TA们的距离是一样。讲白了,一个人在讲日语的时候,TA和周围所有人的距离都是一样的。TA不能和别人建立排他的,对等的,互动的亲密关系。同时这种关系也不是开放式的,是单向的。

当外国人以为处在“我——你”关系之中时,日本实际上这种关系却是“我——他人”。两个处于日语关系中的人,无论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对方都不会是那个和自己对等的,处在同样位置上的人。

宗教问题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奇怪,『正月に神社、教会で結婚式、死んだらお経を唱えてもらう』(正月去拜神社,结婚仪式在教堂举行,死后请人念经超度)是日本人在信仰方面的真实写照。

很多日本人会同时信仰几个宗教,丝毫没有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日本人可以在神社里祈完福,然后去寺庙里求签。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你问一个日本人,你的宗教信仰或者日本人信仰什么宗教时,大部分日本人都会回答你,自己或日本人是『無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更多我们很难去理解一个在新年凌晨去排队参拜神社,在教堂或者神社举行婚礼,亲人死后都要在家里设置佛龛或者神棚的民族,为什么会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

日本独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没有特定的创始人或鼻祖,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义,认为自然万物里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后也可以成神。日语里的『八百万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万物皆神)充分体现出了神道教的精髓,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严格教义的宗教有着极大的反差。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为基石的神道教在经历了『国家神道』等历史阶段的洗礼之后,在日本文化中扎根,不断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对日本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使得日本国民在接触基督教、伊斯兰教这种有着排他性宗教时,有着说不出的抵触感,或者也可以说,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观念本身与其他国家就有着很大不同。

在外人看来,日本人一生在各个宗教中穿梭,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实质,或许只不过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感。潜移默化之后又被平民化了,世俗化了。 这可能是为什么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进行着各种有着宗教仪式感的活动,却还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了。 日本的八百万神都是没有形态的。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崇拜神的组织和主要宗教宗教几乎无例外地都描绘了神的样子,但日本独特的神灵观则是认为神本来就没有形态。八万神也是无所需求(自由性强),不要求一定祭祀一定敬仰一定专一,一切皆顺心即可。

地区限定 一般人的思维观念里,一种产品开发出来,市场反应好的话,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受众,增加销售额,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在日本,尤其在点心零食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却是『地区限定』。某件产品只能在某个地区买得到,出了这个地区,您再有钱也不行。

日本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能够持续保护好、发展好自己的品牌文化,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一个地区的门面。 北海道是日本的食品大户,很多有名的伴手礼品牌都发源自北海道,成长在北海道,并且只能在北海道买到。

樱花+武士道精神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日本自古就有赞美樱花和武士的传统。樱花文化和武士道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绝美的樱花开花期却异常短暂,樱花的飘然凋零常常会被比喻为武士的英勇死亡、樱花的纷纷凋落会使包括武士在内的日本人感叹世事无常:即使异常短暂,也甘愿选择灿烂的生命。樱花和武士都具有这一特性。

从樱花足以能看到武士的生与死。 赞美武士和樱花的和歌非常的多,武士自己也常常借樱花言志。武士如此喜爱樱花恐怕就是日本双重性格的体现:武士暴虐粗犷的心扉也需要温柔美丽的清露来抚慰。虽然武士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没有了,但是武士的生死观对如今的日本人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如今的日本人,受到武士精神的影响,对死亡往往并没有那么的恐惧,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足以被赞叹的荣耀(如日本独特的军国主义思想、一亿玉碎、靖国神社供奉的灵位等)。

追求“小物品”文化日本人对于“小物品”尤其喜欢,迷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国土狭隘,领土有限,家里空间有限,造成大部分日本人对大的东西并不喜欢,认为其浪费了有限的空间。

当然,也因为此因素,造成了普遍日本人对没有价值(特指用不到的东西,对自己目前没有价值)的东西,通常都采用佛教里的“断舍离”的做法。正因为空间有限,选择有限,所以有限的空间里只能容纳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补充个点,日本下雪是有声音的,所以日本人来说1-7是受欢迎的雪,8-12是不受欢迎的雪。 至于为什么可以细腻如此,也不知道为何有时行为举止却如此极端。性情既细腻感性,又残暴冷酷,这大概也是日本繁衍更多不同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文化的原因吧!

(以上仅仁者见仁)

最近刚重温了一部关于日本的纪录片电影叫《海豚湾》,这个电影是2010年上映的,豆瓣评分9.3,算是非常高的分数了。大家对这部纪录片评价高,就是因为对这里面所传递的价值观认同,以及对这里面所反映出的人性黑暗面的一种鄙视。

纪录片的拍摄地是在日本的太极地(Taiji),这里是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然而在这同一个地方每年却有23000头海豚被日本渔民捕杀。日本渔民声称食用海豚肉是他们民族的一种饮食文化,就像欧美人喜欢吃牛肉一样。这不仅让偷拍纪录片的美国人里克·奥巴瑞不解,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解,可能在世界上只要是有点良心的人都不会理解日本这种极度残暴的行为。放几张图片大家感受下,日本人对待海豚有多残暴吧!

对海豚们来说这就是血海深仇了!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海豚是海洋里最有灵性的鲸类动物。海豚跟人类很亲近,在海洋里,它就像人类的守护神,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它时刻都准备着来帮助你脱险。就是这些自带“暖男”体质的小天使,在日本人的眼里,它们就成了食物和利益链上的牺牲品。更何况海豚体内含有大量的贡元素,这种物质对人体极为有害,甚至可以致命。还记得日本曾爆发过得水俣病吧,就是因为吃生鱼片过多,鱼体内含有大量贡元素,所以造成了一万多人患病,症状就是智力衰退,面部痴呆,手足麻痹,视觉丧失……直至最后死亡。而且毒素还会跟着基因传给下一代~即使有过这样的教训,日本人仍然在政府和资本市场掩盖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继续食用海豚肉,还真是不怕死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