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蒙的 《活动变人形》的文化思想特征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2-05-11 01:44   点击:96  编辑:贾雨   手机版

这是北大张颐武老师对《活动变人形》的解读:
  王蒙写于1985年的小说《活动变人形》是80年代发表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主人公倪吾诚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一个聪明的脑袋和高大的身躯下面长着一双不健全的腿,小说通过这样的一种隐喻来发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内在分裂。

  藻是小说中的叙事者,也就是一个观察角度。小说的基本要求是虚构,对小说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编故事。这篇小说的虚构是跟作者的经历是有相关性的。故事看起来是虚构的,但都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一种重新想象,也就是把自己的记忆处理成一种想象和虚构。这篇小说就是通过这个叫倪藻的小孩去看世界。我们不能说这就是作者的自传,但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确实可以读出王蒙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所以说它是一部具有自传因素的小说。他在作品中讲他自己和他父亲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实际上是他的父亲——倪吾诚。这个父亲的身上实际上贯穿了中国当代的历史。

  《活动变人形》的整个故事其实都是不断地展示的是倪吾诚的家庭在从稳定到瓦解、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小说为什么叫“活动变人形”呢?因为小说中提到了,倪藻的父亲倪吾诚给他买了一本日本的画书,就叫“活动变人形”。小说中有一段讲到这个场景。这个意象是切入这本书的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

  一本《活动变人形》帮助倪藻认识到,人是由五颜六色的玉部分组成的;戴帽子或者不戴帽子或者戴与不戴头巾之类的玩艺儿的脑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