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阜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118 2024-04-30 23:21 admin   手机版

一、阜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阜阳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长期属于楚国;秦代始置汝阴县;东汉属于豫州(今亳州);三国置汝阴郡;北魏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朝雍正升颍州为直隶州,后升颍州府;清乾隆赐名阜阳县;民国撤颍州府,并入阜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1996撤地设阜阳市。阜阳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洗礼,使阜阳留下了戎马文化的烙印。

二、嘉兴的历史文化背景?

嘉兴原先是嘉兴府,与湖州是一个府的,后来是嘉兴地区,嘉兴与湖州分开在1983年

三、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2019年9月,是黄河治理史上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5]。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张黄河治理的新蓝图铺展开来:

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四、喀什的历史文化背景?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喀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喀什意为碧玉之城,体现了喀什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又表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话的向往。喀什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

五、长春的历史文化背景?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意为“祈福之地”。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再次勃兴,建立大清帝国,长白山成为满洲族(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近现代时期

  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达9万余人。这是新长春的开始,也是现代长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庆5年(1800年)于新生城地方设“长春厅”。设理事通判、巡检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从此使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生城迁至北面的宽城子(原宽城遗址南),仍名长春厅;

  光绪七年(1881年)政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

  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城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沙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民国二年(1912年)三月废府,改为长春县;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长春市政筹备处;同年废道制,此时仍保留长春县制,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当时城内的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别居住在长春不同的城区,今天的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今天的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今天的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曾一度解放长春。

  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接收长春。东北光复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解放军围困长春,使得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1948年围困长春使得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49年长春市为吉林省辖市。

  1952年原由省直辖的长春县撤销,并入长春市。

  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长春市划归吉林省,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长春市设10个区,即长春、头道沟、南关、朝阳、二道河子、宽城子、兴隆山、大屯、范家店、净月,其中后4个区是农村区,市内6个区有52条街,农村区有1个镇、43个乡、164个村。

  1957年6月,调整城内为5个区,即朝阳、宽城、南关、二道河子、郊区,全市改划为19个街、6个镇人民公社、9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4个区面积146。76平方千米,郊区和5个县面积20222。24平方千米。长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岭专区所属农安、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等5县交由长春市领导。

  1966年1月,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新成立的德惠专区领辖。

  1969年德惠专区所属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长春市。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树县,设立榆树市。

  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97号)撤销德惠县,设立德惠市。

  1994年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设59个街道、73个镇、73个乡、4个民族乡。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区积544平方千米,郊区和五市县面积19825平方千米。长春市人口有1700389户、6574999人,其中市区内有630679户、2237074人。各市县人口有1069713户、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重组绿园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5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区面积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将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城区面积由3616平方千米扩大到4756平方千米,扩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公主岭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个村(范家屯经济开发区)整建制划归长春市管辖,建立长春(一汽)汽车工业开发区。长春市区面积49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8平方千米(6镇入长1140平方公里,长春汽车开发区规划100平方公里,长春玉米开发区新增50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居东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长春六大主城区、四大开发区总人口487.6万(四环以内),长春地区总人口868.72万,其中流动人口约为120万。

六、包头的历史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包头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生存栖息之地, 其包括北方各游牧民族和汉族、回族等,这点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就可以充分证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发现的阿善文化遗址的大量文化遗存,表明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包头地区即有人类生存繁衍。包头的阿善先民同中原先民一样,主要从事农耕并辅以渔猎。从阿善、西园等遗址中发掘出的谷物、陶器、石器、骨制工具等生活生产用品,以及一件完好的双孔陶埙,可见五千多年前生存在此的先民文明已达到了一定高度,已经具有原始时期人类文明。

辽、金时期包头属丰州天德军;在元代,属丰州。包头的部分地区还曾在辽、金与西夏的军事与政治斗争中,被划入西金王朝为防御蒙古而修筑的城垒。当时为金王朝地卫这一地区的是汪古部,汪古部实际上就驻扎在今包头的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敖伦苏木古城是证明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

到了清朝,包头地区最大的变化是内地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随之来的经济发展。民众由流动而渐变为定居,由孤身而渐成家室。自康熙、雍正年间兴起的这股移民潮,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居民的民族结构,并且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包头市区,原是一个小的居民点,大约至清初形成村落,谓包头村,属萨拉齐管辖。清嘉庆年间,鉴于居民日渐增多,将善岱巡检移设包头,并改村为镇,这是包头有官治设置之始。1850年黄河码头移至包头南海子后,包头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转运码头,人口的增长更加迅猛,经济也日益兴旺繁荣。1871年在当时率兵驻扎在包头的大同总兵马升的主持下,修筑了包头土城,城高丈五,周长十七华里。

现在,包头市的辖区包括市三区:昆都仑区、青山区和东河区。东河区为旧区,昆、青两区是解放后兴建的新区,昆区是包钢的所在地,也是市委和市政府的所在地;还包括两旗一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字联合旗和固阳县;还有一个九原区,即原来的郊区;两个矿区;白云鄂博矿区和石拐矿区。此外,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还建立了包头稀土高新产业开发区,这是内蒙古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

七、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八、上饶历史文化背景?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饶万年县仙人洞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余干县华林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尧舜时期记录治水的古篆文。截至2006年,上饶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475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21处,古建筑966处,古墓191处,古窟寺及石刻9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级品96件,二级品608件,三级品1624件。

九、朱家角历史文化背景?

朱家角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青浦区朱家角古镇。宋、元时期,朱家角地区已经形成集市,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出现粮油加工业,加之水路交通发达,米市繁盛继而商贾云集、百业兴旺,逐渐成为青浦西部的贸易中心。民国时期,古镇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坊至东市街梢,“长街三里,店铺千家”。此时,朱家角商业之盛列青浦之首,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自成繁华市镇后,朱家角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有众多学堂,明清两代共出进士 16人、举人40多人。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镇上还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众多文化场所。

朱家角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集自然地貌、建筑遗产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传统古镇,“由水而生、因水而兴”,湖泊、河流、农田是朱家角的自然背景。风貌区内西井河、市河、西栅河成“人”字形,与横贯整个风貌区的黄金水道漕港河形成“大”字形。“人”字形河道是古镇生长的骨架,串起三河、九街、多弄与几十座古桥,形成星形的城镇格局。城镇街道平行于河道发展,并沿垂直于街道的巷弄向内部延伸。 传统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共同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和生活形态特色。

风貌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街巷北大街两侧传统民宅林立,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老店商号两旁林立,展现出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悠久的历史给予朱家角丰富的文物古迹,既有桥也有建筑,既有宗教建筑也有民居建筑。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放生桥是朱家角的重要标志之一;课植园是朱家角的另一标志,它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园,还记录着朱家角人看重文化的优良传统。城隍庙、大清邮局旧址、圆津禅院、涵大隆酱园、童天和国药号等反映出朱家角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另外,文物古迹还包括以席家住宅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民居。

风貌区内共有桥梁22座,其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4座。

河埠和缆石也是朱家角水乡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展现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

十、晋祠的历史文化背景?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最初为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说到邑姜,那就厉害了,她是大家耳熟能详封神榜中主人公姜子牙的女子,其夫君为周武王姬发,也是大周朝的第一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是她的亲生儿子。如今这座跨越数千年的古祠依旧挺立,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它已经成为山西大地的符号和山西之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