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上的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知道他那些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2-08-08 12:08   点击:289  编辑:雷达   手机版

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起参加一个革命失败以后,都被贬官。而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永州是一个很贫穷荒芜的地方。他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心里很是苦闷。就给刘禹锡写书信倾诉自己现在的生活并不舒心。从那之后刘禹锡就经常写信鼓励柳宗元,使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而后刘禹锡被贬官到播州去任职,但是柳宗元又被调回了柳州。

播州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地方。于是柳宗元给皇帝上书写到,他愿意代替刘禹锡去播州任职,因为刘禹锡家里有一位老母亲需要照顾。柳宗元在朋友有困难时冒着被皇上怪罪的风险帮朋友的举动,感动了好多大臣,都纷纷上书帮助柳宗元。虽然皇上最后没有答应,但还是对刘禹锡从轻处理调去了郑州。

记得最有趣的一个关于刘禹锡的桃花的典故,记得当时刘禹锡当时在因和上司不和时被贬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诗:

紫陌红尘佛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而在十二年过后刘禹锡又回到京城,可以如今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当时的上司已经不在了,所以刘禹锡又写了这首诗,

百亩方塘半是苔,桃花尽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还有一个住宅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任小通判。当时的制度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遭贬的小官,便故意安排他在城南的郊外居住,生活设施配套都不好。刘禹锡对比不但不怨声载道,反而住得自在潇洒,全然没有知县预想的窘况出现。刘先生还随性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得知后,很生气,觉得受辱的反倒是自己,便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又迁到县城北门,房屋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总能在困境中找到诗意自娱,见新居有依依垂柳,便仍不计较,又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刘禹锡如此放诞,又派人把他迁往城中,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刘禹锡被迫搬家三次,最后为“陋室”一隅。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县官,欺人太甚,刘禹锡才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关于酒的历史,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分享?

多了解和酒有关的故事,对经常参加酒局的朋友还是很有用的,可以在酒桌上侃侃而谈,即有趣又显文化,能迅速提升自我形象。下面就跟各位分享一些跟酒有关的故事。

关于酒起源的传说

1.猿猴造酒

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而野果的季节性很强,所以常需要储存。传说洪荒时代的古猿将采集的野果藏于岩洞之中,时间长了野果腐烂,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浆。

这传说真假无从考证,但猿猴“嗜酒”这件事倒是真的,我国以前就经常用酒来捕捉猿猴。将几缸香甜美酒放在猿猴经常出没的地方,猿猴就会寻香而至,在酒缸旁警惕的打转转,转一会就会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再久一点,猿猴没感觉到什么危险,就会忍不住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至酩酊大醉,这时人就会出来将他们抓走。这种抓猿猴的方法不是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和非洲土著民族捕捉猿猴和猩猩时,也用这样的方法。

2.仪狄造酒

仪狄是大禹时代的造酒官。一日,大禹的女儿让仪狄造酒,仪狄造好后就将酒进献给了大禹。大禹喝后觉得这酒醇香甘甜,实在是太好喝了。但大禹认为酒的诱惑力太强了,以后必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君主,所以他非但没有嘉奖仪狄,反而是戒了酒,疏远了仪狄。此事在《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

3.杜康造酒

这种说法在民间特别的流行,流行的原因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那首《短歌行》中的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由此,“杜康”就成了酒的代名词,很多人也就把杜康当做了酿酒业的祖师爷了。

传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负责管理生产和保存粮食。杜康就把粮食放在了树洞里,时间一长,树洞里的粮食就自然发酵了。

一天,杜康去检查粮食,发现树洞旁躺着几只野猪、山羊和兔子。杜康一位它们死了,走近一看,发现不是死了,而是睡着了。杜康正在纳闷的时候,野猪先清醒过来,栽栽愣愣的跑掉了,随后,山羊和兔子也跑掉了。

杜康正想到树洞看看,发现这时又有两只羊跑到树洞边上舔着什么,杜康赶紧躲到树后观察。不一会儿,两只山羊就摇晃起来,走了没几步就栽倒在地上。

杜康赶紧跑到树洞前看个究竟,发现装粮食的树洞裂了条缝子,还不断的往出渗水,水闻起来很清香,杜康忍不住也尝了一口,呵,这水不但闻着清香,喝着也很甜美。杜康接连喝了几口,就像山羊一样倒在了树洞旁。

醒来之后,杜康带着这清香甜美的水去见黄帝,黄帝品尝后也觉得很好,就召集众官商议此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是粮食中的元气,并非毒水。黄帝非常高兴,一边命令杜康继续观察,一边让仓颉给这元气起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但我们都知道,“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所以这只是个跟酒有关的有趣传说罢了。

酒中韵味

1.酒中洒脱——刘伶:死即埋我

谈到喝酒,文人雅士中不可不谈号称天下第一“醉鬼”的刘伶。刘伶生性洒脱,嗜酒如命。为官时随身必带一酒壶,走到哪喝到哪,而身后的随从则是带一把铁锹。很多朋友不明原由,刘伶笑着说:“我什么时候走到哪喝死了,他们把我就地埋了即可。”

2.酒中随性——渊明漉酒

陶渊明好酒,而且喝起酒来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古时候的酒由于酿造工艺的问题,酿出来后会有很多悬浮的残渣,需要等残渣沉淀后才能饮用。可嗜酒如命的陶渊明却等不得,于是每次都是解下头上的葛布漉酒,漉完后便急急的将酒喝下。这就是“渊明漉酒”的典故。是不是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太一样?

3.酒中放浪——阮咸与猪共饮

据说阮咸的酒量仅次于刘伶,每次喝酒都是不醉不归,而且饮酒时不用酒器而是用大盆,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喝的过瘾。一次饮酒时,不知哪来了一大群猪上来争抢酒食,已经微醉的阮咸也不驱赶,而是与之共饮。其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4.酒中豪爽——贺知章金龟换美酒

贺知章是杜甫那首有名的《饮中八仙歌》中的主人公之一,生性豪爽好酒。贺知章与李白在长安偶然相识,一见如故,便去酒肆畅饮,二人谈古论今,以诗会友,喝得酣畅淋漓,好不痛快。结果结账的时候尴尬了,两个人都没钱,贺知章毅然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付账。要知道金龟可是朝廷赐予官员的信物,贺知章居然拿来换酒,可见美酒之重要,知章之豪爽。

5.酒中狂傲——李白骑驴怼县令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号称“酒仙”,与酒的故事自然是少不了。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浪迹江湖,一次醉酒之后骑驴过一县衙,遭县令呵斥。李白说:“天子为我揩过吐出来的食物,我亲口吃过御制的羹汤。我赋诗时,贵妃为我举过砚,高力士为我脱过鞋。在天子门前,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难道在你这里连小小的毛驴都骑不成吗?”

6.酒中豁达——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墓志铭”

白居易自称“醉吟先生”,在《醉吟先生传》中说自己“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写墓志铭,取名醉吟先生墓志铭。在墓志铭里,他说:“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其间?”知足常乐的豁达人生观跃然纸上。

7.酒中浓情——司马相如的小酒肆

卓文君被司马相如一曲哀婉真情的《凤求凰》打动,不顾家人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二人为了生计开了一间小酒肆,卓文君每天淡妆素抹,当垆沽酒,司马相如也是每天洗涤酒器,做些杂事。慢慢的才子佳人,当垆沽酒的故事传为美谈,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数十年之后,司马相如纳一年轻美貌女子为妾,卓文君失望至极,以一首《白头吟》劝阻夫君。全诗没有一句提及当年酒肆之事,却尽显当垆时的美好和现在的失落。司马相如读罢此诗,深情厚谊涌上心头,遂罢了纳妾之念。

多年之后,司马相如因消渴症而死,思夫心切的卓文君每日孤灯相伴,当垆情境每每再现,不由心碎至极,第二年文君便随夫而去,一段浪漫的爱情也随岁月而去,但当泸沽酒的典故,使这段浪漫爱情终成千古美谈。

8.酒中哀思——李清照孤独的“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为妻,小夫妻恩爱没几天,赵明诚便外出做官,只剩下李清照独守空房。思夫心切的李清照借酒消愁,醉后作词,寄托哀思。这首《醉花阴》便是代表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酒中风流——唐伯虎的九娘

唐伯虎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书画大家。他才华横溢,狂放不羁,自称“江南第一才子”。

但唐伯虎仕途不顺,稀里糊涂的卷入科场舞弊案,导致自己前途尽废。这之后的唐伯虎便开始了“放情诗酒,寄意名花”的生活,整天携妓醉饮,流连风月之中。也正是在这纵情酒色之时,唐伯虎寻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沈九娘。

跟酒有关的故事实在太多,不能尽数,即是谈酒,那就以“酒”为数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或留言继续探讨你知道的根酒有关的故事。同时也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人历来爱喝酒,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酒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历史产生了诸多的微妙影响。酒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多大呢?大到可以亡国,大到也可以救国。酒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1、酒在中国历史上甫一出场,就弄亡了两个朝代。夏朝最后一位皇帝叫桀,他造了一个大酒池。大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可以在里面划小船。于是,桀哥领着一帮人天天喝呀喝,结果把国喝亡了。紧跟着的商朝,还是最后一位皇帝,名字叫做纣。这哥俩好像隔时空比赛似的,他也造了一个大酒池,也领着一帮子二货整天喝呀喝,结果同样把国喝是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他就曾经在喝过一次美酒之后,很清醒很感慨的预言道:“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结果,他万万没想到这预言竟然很快应验到自己的后世子孙身上了。夏朝的第三位皇帝叫太康,就是一个酒鬼,因而惹了大祸,但是还没亡国;到了夏桀,终于闹到造“酒池肉林”的地步,并很快亡了国。

有鉴于酒在一开始就闯下两次天大的祸,我们的老祖宗就留下很多警告劝诫人戒酒的文告,比如最有名的“酒诰”。结果,劝来劝去,根本不起作用,古代人依然好整两口,喝酒如故!就拿商朝来说吧,商人不但爱喝酒,而且还贼讲究,就连喝酒的家伙什都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什么尊、禁、爵、角、觚、觯、斝、壶、卣、方彝、枓、…等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2、古代人喝酒非常讲究礼节,不能瞎喝乱喝。该喝时喝,不喝不行;不该喝时不喝,想喝也不行。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当上了皇帝。很多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整天在朝堂上喝酒,喝多了呼喊连天,狂歌乱舞,拔剑胡砍,互相争功。刘邦为此很发愁,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帮助刘邦制定了一整套喝酒的规矩,不准乱喝!结果,大家就不敢乱来了。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把持朝政,吕老太呼啦啦把自己的娘家人全都安排到朝廷来了,刘家之汉俨然要成为吕家的天下了。于是,很多大臣不满这种外戚专政,总想找个机会干掉他们。一次,吕后请大家喝酒,酒席上选了刘章做“酒史”,来主持大家喝酒。刘章是反对外戚的大将,起身向吕后说:“我是军人,我请求用军法来处置不守酒礼的人。”吕后答应了。结果,喝到一半,一个外戚喝多了,耍起酒疯跑出去了。刘章不惯毛病,提刀追上把其砍死。从这个事件开始,一套针对除掉外戚的计划很快被制定出来。吕氏外戚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覆灭,从而保全了刘家天下。

酒,不只是可以亡国,有时也能救国,这就是个例子。同时,也说明古代人酒喝不好,失去酒礼,是多严重的事,严重到当场被杀。

3、喝酒失礼被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敬酒不吃也可能被杀。三国孙权宴请大臣,大家玩命喝呀喝。孙权喝得高兴,下来敬酒。到了大臣虞翻的跟前,虞翻翻倒在地,表示自己已喝多,醉倒了。等孙权走过去,虞翻又翻起来,表示没醉。孙权刚好回头看到:好啊!你小子敢藐视我!气得拔剑就要干翻虞翻。幸得旁边有个叫刘基的死死抱住孙权,好一顿劝说,虞翻才算保住脑袋。

4、 历史上,酒不但会引起杀人,也会引起战争。春秋时,赵国产好酒,楚国管酒官品尝之后,向楚王极力推荐。楚王听说了,在诸侯大会上向各国要酒,偏偏赵王不给。管酒官很生气,就把鲁酒和赵酒的坛子掉换了。楚王一喝,没喝到赵酒,把鲁酒喝了;鲁酒薄,没味道。楚王大怒,以为赵王戏弄于他,派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这就是著名的“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赵国因为不给酒,竟然闹到自己的都城被围。

5、历史有时候,就是这种小题大做!也反证了古代中国人是多爱喝酒。最有名的爱喝酒是晋朝的刘伶。大名士刘伶天生酒鬼,天天喝,喝完光屁股瞎跑。有时候边喝边骑马跑,还找个人扛个锄头跟着自己。他的意思是:如果我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这样省事!

刘伶是典型的醉死派酒鬼代表,唐朝还有一个醉死派叫傅奕,著名的学者,嗜酒如命。一天喝多睡着了,突然惊醒之后,以为自己醉死了。赶紧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傅奕,青山白云人也。以酒醉死,呜呼!

除了为自己写醉酒墓志铭的,还有死了要求把自己埋在陶器厂旁边,期待有朝一日,自己变成陶土,再做成酒壶,继续过酒瘾的。三国时代的郑泉就是这样有趣的酒鬼。

6、有了这么多酒鬼,难免让人担心醉酒误事。三国时的刘备就下令禁酒,酿酒也不行,把家里有酿酒工具的人也一并抓起来问罪。一天,简雍陪着刘备去下面巡视,走到大街上,看到一对男女。简雍就对刘备说:“这对狗男女要行苟且之事!咱得把他们抓起来!”刘备很纳闷:“你怎么知道他俩要?”简雍说:“他俩身上长着的家伙事呢!”刘备听完大笑,理解了简雍的意思,就把家里有酿酒工具被无辜抓起来的人放了!刘备的这个禁酒有点矫枉过正了。

喝酒也有好处。古代和今天一样,大家喝酒好办事,甚至喝酒还能避祸。西汉初的曹参当上了宰相,就整天喝酒示范给百官看。意思是我们的国家有好的规章制度,我们这些当官的只管喝酒,别没事就去找老百姓的麻烦,要无为而治,要萧规曹随。等到陈平当了宰相,也是用这招,整天喝酒装糊涂,不关心政事,以此来避祸,躲避皇帝的猜疑。

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说也说不完。有趣的酒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禁酒的,但是从没成功过,反而越禁越多。可见中国人多爱喝酒,古今往来,有多少人在酒中感受到真理和存在,也有多少人在酒中迷失和沉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