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成语草木皆兵的典故及其出处是怎样的?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2-07-01 21:49   点击:94  编辑:翟泽   手机版

成语《草木皆兵》,草木是指野草和树木。皆:全部。兵:士兵。野草和树木都被当成敌人。形容极度惊恐,人在惊慌错乱时疑虑重重。

经典故事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

东晋谢石作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抗击秦军。

苻坚登上寿阳城眺望,看见晋军阵容整齐,声势浩大,便有些畏惧。

晋军用计在淝水之战大败秦军,秦军闻风丧胆,在败退时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那些追兵。

草木皆兵一一[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草木皆兵》前秦符坚带兵攻打东晋,军队到达淝水流域,符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并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非常震惊和惧怕。

多形容惊慌时凝神凝鬼。例,八路军和游击队对敌人来讲,真是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自什么历史典故,你怎么看?

说的是战国宋襄王的故事,我觉得宋襄王当时做的对,因为当时讲信用比生命都重要,宋襄王讲信用输了战争,丢了性命,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不然也不会把他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我们现代人都嘲笑他愚蠢,是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是不对的,因我们没有生在古代,怎能妄评古代的事。(注:宋襄王应为宋襄公)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的典故。

在东晋时期,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势力,整个黄河流域都纳入了前秦版图,为进一步南下扩张奠定了基础。

前秦王

符坚在作了七年准备后,踌躇满志,发兵112万,三路出击,挥师南下。企图凭借优势兵力,扫平东晋,统一南北。伐晋之战,志在必得,他信心满满地扬言:“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其实东晋早有准备,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将德才兼备的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当时在东晋内部,长江上游地区由桓氏掌控,下游地区由谢氏当政。为了团结力量,同仇敌忾,谢安两边劝说,晓以利害,为即将爆发的战争排忧解难。孝武帝又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刘牢之等人成立北府兵。

太元8年(383)5月,桓冲率10万荆州兵伐前秦,意在牵制敌人,减轻秦军对长江下游的压力。8月初2,符坚派阳平公符融督率张蚝、慕容垂等人的25万歩、骑兵作为前锋;任命衮州刺史姚苌为龙壤将军,督益州、梁州诸军事;8月初八,符坚从长安出发,亲率歩兵60万、骑兵27万,开始进军东晋。

由于秦军未能同时到达前线,加上有先前假意投降的梁州刺史朱序作内应,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5000精锐骑兵出动出击,偷袭洛涧,取得洛涧大捷。斩杀秦将梁成及戈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10员大将及5万主力。晋军又派部队阻绝淮河渡口,消灭秦军1.5万人,抓获前秦扬州剌史王显等人。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被晋军偷袭,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不但令秦军士气受挫,也令一向骄傲的符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在向寿阳前进,便与符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军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军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象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对符融说道:“晋军是一支多么强大的队伍,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用“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疑神疑鬼。

洛涧大捷后,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有人向符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符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听说前线败了,阵脚大乱。随后晋军主动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符坚、符融统帅的前秦15万大军。

前秦符坚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符融战死,符坚中箭,他只好率领余兵拼命地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或者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军还在后面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奔逃,饥寒交迫,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十之八九。后来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受过剌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也可形容芨芨可危的处境。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前秦被歼和逃散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符坚统一南北的希望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民族政权,鲜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它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新的国家。符坚本人两年后被姚苌所杀,前秦灭亡。东晋趁机北伐,收回黄河以南土地。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