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观音古洞历史? 昆明观音洞历史?

289 2023-11-06 09:13 admin   手机版

一、观音古洞历史?

观音古洞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面普陀山梅岭之后鹦哥石侧,原为自然洞穴,并无殿宇,只有梅树数株,故亦名“古梅岭”。

观音古洞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面普陀山梅岭之后鹦哥石侧,原为自然洞穴,并无殿宇,只有梅树数株,故亦名“古梅岭”。洞顶岩石重重,樟树遮天蔽日。明万历年间有一僧始结茅庐于此。清雍正年间,法泽禅师初创庵院,是为开山祖师。道光间,海南修之。光绪间,裔孙化响重建大殿。宣统二年,僧开林添建客堂楼房,寺院日趋完善。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是大殿(亦称“主殿”);重要文物是观音坐像和“二十五圆通”群像。观音古洞的主殿呈长方形,内供二十五圆通塑像。所谓“圆通”在这里指已达“圆满通达”境界而成正果的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中,观音为主尊,两边各有十二位圆通。

二、昆明观音洞历史?

孙髯翁,历史文人,雕像位于大观楼内昆明大观楼对联 孙髯翁 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据史料记载,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其历史背景是康熙二十年,清王朝在粉碎吴三桂叛乱集团后,云南出现了较为安定和繁荣的情况,但毕竟这时离明亡不远,社会矛盾还较为尖锐复杂,为了粉饰太平,安抚人心,始筹建大观楼。经过五年左右时间,大观楼建设已初具规模,一些文人雅士遂来这里登临赋诗,写下了许多诗联,随后有孙髯翁氏“一扫俗唱”写出了这副“为世所称”的大观楼长联。长联到底是什么时候问世的呢?因为在康、乾时期,云南同时有两位孙髯翁,且又都是在诗词文学方面很有造诣的人。不过昆明的孙髯翁生于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曲靖的孙髯翁则是生于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年),长于昆明孙髯翁四十五岁,这是史有定论的。由于在长联问世的时间上,有“康熙中”与“乾隆中”的争议,而今有人即以推迟长联问世的时间和提早昆明孙髯翁的出生年代为前提,硬要把长联作者定在昆明孙髯翁头上。有关大观楼长联问世的时间,据有关史籍和资料记载,有四种说法:一曰:“大观楼长联自清康熙年间问世以来”(见《历代长联举要》);二曰: “清初撰大观楼长联”(见李瑞《云南有两个孙髯翁》);三曰:“联句为康熙中邑人孙髯所题”(见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四曰:“长联为清康熙年间贫寒诗人孙髯所作”(见《楹联趣谈》)。至于长联问世于“乾隆中”的说法,按张一鸣先生提出的两条依据,一曰:“同治五年云贵总督劳崇光为马如龙修大观楼时重刻陆树堂书长联写的题跋中所言‘滇南大观楼楹联乾隆中昆明孙髯翁所撰’”;二曰:“孙髯翁的忘年友、《滇系》作者师范于乾隆五十九年写的七律诗中有两句云:‘钱员外寄飞扬兴,孙布衣留绝妙词(内有髯翁题联甚佳)’”。据此即否认“康熙中”之说是“没有史实依据”的,而断言“乾隆中”之说是“可信的”。俗话说,凡事有其究竟者,必有其原来。因为认定长联问世于康熙年间,那么生于康熙五十年的昆明孙髯翁要么还未出世,要么还只是一个孩童,所以坚持“乾隆中”之说者,自然要把长联问世的时间推迟到乾隆年间。笔者认为张一鸣先生的这两条理由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劳崇光等人当时并不知道云南有两个孙髯翁这一历史事实,又惜乎世人品评书翰,往往以名位取人,所以鲜为人知的曲靖孙髯翁自然就“名落孙山”了。其次,从历史情况来看,大观楼长联在乾隆年间就有浙江巡抚程月川,道光年间又有云贵总督阮芸台等人进行篡改;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大观楼与长联均毁于战火(今尚存于大观楼二楼的楹联乃是陆书摹刻之联,并非原件)。如果说长联毁于兵燹后的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劳崇光的“乾隆中昆明孙髯翁所题”的题跋就算是“历史依据”的话,请问张一鸣先生,长联在未毁之前的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七年),两江总督梁章钜的“联句为康熙中邑人孙髯所题”为什么反而“不确切”了呢?难道说因为“梁氏从未来过云南任职,不了解情况”吗?又请问张一鸣先生,这“不了解情况”的梁氏,为什么对大观楼的湖光山色、一百八十字长联、乃至“联字为陆树堂所书”都完全了解,却偏偏把“乾隆中”误为“康熙中”,这种凭想象代替历史事实的说法,能服人吗?再说,昆明孙髯翁的忘年友、《滇系》作者师范写的“钱员外寄飞扬兴,孙布衣留绝妙词(内有髯翁题甚佳)。”张一鸣先生又据此推断说:“从师范以前根本找不到咏长联的踪影,而在师范以后赞扬长联的诗作才不断出现……这也足以证明‘乾隆说’是可信的。”笔者不禁要有三问:一问:从师范以前找不到吟长联的踪影,在师范以后赞扬长联的诗作才不断出现,敢问当师范之时对长联有没有什么评价?二问:近华浦内的“甚佳”之联也好,“绝妙词”也好,张先生凭什么根据就认定其是大观楼长联呢?可否拿出对得上号或沾得上边的依据来。因为历史问题争论,只能用事实来说话,否则是不能成立的。三问:昆明孙髯的忘年友师范,在他编著的《滇系》中,把昆明孙髯翁的小传、诗作以及《拟输捐直省条丁缓征补歉谢表》都收入其中,甚至连孙髯写的“龙王不下栽秧雨,躲到苍山晌日头”的一首《竹枝词》也未漏掉(见《滇系》八之十七),却偏偏把这首“为世所称”的“甚佳”之联意只字未提。张一鸣先生却回避这个问题,竟把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师范在《东集邀约》中的两句诗作拿出来作证。笔者认为,《滇系》是师范先生一生中最得意之作,是一部集史事一家之美的仿志之作,也堪称是云南的一部重要史籍。正因为是史籍,而不是诗歌和文学创作,所以师范在《东集邀约》题诗后的十四年(即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在这部长达四十卷的《滇系》中对昆明孙髯的大观楼长联却一字未入账,这本身就是不言而喻的史实了,怎么不令人质疑呢?至于张一鸣先生引述的:曲靖孙髯翁的七世孙孙桂馨的话说“乃祖生前著作甚多,大者尽都丧失”,所以“连孙氏的子孙后世也不认为乃祖是长联的作者,当代人实在没有必要再作翻案的必要。”笔者认为,张一鸣先生的这种说法不仅不合情理,而且未免离谱了。作为历史问题的争论,只能根据历史事实而论,谁占有资料,谁的论据充分、翔实,谁都有发言权,难道孙氏家中的文稿“尽都丧失”,民间也就“尽都丧失”了吗?难道孙氏的子孙后代不争这个创作权,就不允许别人发言了吗你好,希望采纳!

三、南海观音在观音洞吗?

不在。

1993年中国国务院宗教局和海南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三亚南山寺,并在寺前的海中塑108米高之海上观音圣像,属于南山文化旅游区。

此像由海南三亚南山功德基金会发心敬建,一体化三尊,巍峨壮观,实乃世界造像之最。

四、云南昆明西游洞温泉?

西游洞不建议去,没有什么值得玩的。

石林、九乡溶洞、阿庐古洞建议去玩玩。公交线路:14路 → 189路 → c10路,全程约26.9公里 1、从菊花村步行约10米,到达菊花村站 2、乘坐14路,经过4站, 到达小西门站(也可乘坐5路) 3、步行约100米,到达小西门

五、梵净山观音洞传说?

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

梵净山金顶,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又叫红云金顶,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故得其名。新金顶海拔2336米,从峰脚到峰顶垂直高差94米。

六、观音洞的特点?

观音洞景区位于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区,是一处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奇幻景区。

土家风情廊桥又叫锁心桥,全长近600米,宽4米,是世界最长的土家风情廊桥。

观音洞它建在喀特漏斗之秀,莲花湖之上,观音洞洞口与廊桥相接,全长15华里,平均高度90米,宽30米,洞内绝壁对峙,气势恢宏、奇景叠生、似人似物、千姿百态,尤其是惊现慈祥典雅、栩栩如生的石观音菩萨像。历经万年自然天成。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此特题词写了“观音洞”洞名,故有“天下第一佛洞”之称。最大特点是所有的殿堂都是天然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七、儋州观音洞传说

儋州观音洞 位于儋州市莲花峰上的一个石灰石大溶洞,古传是观音菩萨曾经在此修炼而得名。溶洞厅内壁岩面沟沟纹纹,图案奇特。观音洞内冬暖夏凉,洞内有温泉小眼常年滴水,当地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留给后人的延年益寿的甜水。

八、雍和宫观音洞介绍?

观音洞位于白竹园寺风景区内,位于枣阳市北45公里处,属桐柏山脉。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集山、林、石、寺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景区内峰峦叠嶂、森林密布、山水相映、溶洞幽深、峡谷飞瀑、天桥横空,堪称地质奇观,天造佳境。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8%,青松翠竹,芳草鲜美,林相林貌,秀丽动人。山险峰奇,沟壑纵横。仰而望山,山高且陡,直插云霄,素有天然屏障之称;俯耳听泉,流水似古琴之声,幽雅而娓娓动听。

环视大地品类之盛,千峡万谷,风景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步入林海,虫鱼草木,风云鸟兽,变幻无穷,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九、吴王洞历史?

吴王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王钱吴所开凿的地下宫殿。该洞长约72米,宽约30米,高约9米,内部有石柱、石桌、石床等建筑,墙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和画像。吴王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被认为是吴国王室的贵族墓,也被认为是吴王的宫殿。吴王洞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始于1957年,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十、潮音洞观音的来历?

相传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有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

慧锷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便决定留观音像于潮音洞侧供奉,这就是“不肯去观音”的来历。普陀山世代香火兴盛,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