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春秋淹城的历史? 春秋淹城历史故事?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3-10-24 03:21   点击:2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春秋淹城的历史?

春秋淹城是春秋时期所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地面城池遗址,又称淹城遗址。春秋淹城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景区核心部分——春秋淹城遗址,占地300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中国目前春秋时期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

二、春秋淹城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晚期,晋国的贵族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盘踞晋阳的赵家。他们采用水攻的方法,引水淹灌晋阳城,使赵家危在旦夕。面对行将淹没的晋阳城,智伯大谈了一番水可以亡国的道理。末了,竟得意忘形地威胁韩、魏两家说,灭赵以后,他就要引汾水去淹韩家据点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引绛水去灌魏家据点平阳。这一番话,引起韩、魏两家的极大反感和疑虑。结果是,他们两家反过来联合赵家,灭了智伯。

这个故事在春秋战国之际流传很广,孔子“一言可以丧邦”的警句就是由此而来的,司马迁也将这则故事记入《史记》。

因此,人们对智伯所说的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都深信不疑。郦道元沿着汾水、绛水的河岸考察,对比了两条河的水势和沿岸地形。他发现,汾水流域较为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易于沉积流沙,因此河床逐年增高。

三、淹城春秋乐园的历史特征?

常州淹城春秋乐园常州淹城春秋乐园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中国最为古老也最为完整的地面城池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中文名常州淹城春秋乐园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

性质地面城池遗址

主要荣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日期2010年4月29日

主要景点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有个被称作“淹城”的地方,这里保存着我国最为古老也最为完整的地面城池遗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考古学家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并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张

春秋乐园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春秋时代的王城,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去探古寻幽。

常州市武进区委区政府在科学地处理好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产业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谨慎地对淹城进行保护性利用。

由全国知名专家编制完成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的总体规划方案,确立了六大功能区:淹城春秋乐园、淹城春秋遗址公园、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区和宝林寺宗教文化区。已完成淹城春秋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传统商业街坊和野生动物世界的建设,并已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经过为期两年的紧张建设,作为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的核心旅游产品,国内首个以春秋文化为主题的梦幻乐园——淹城“春秋乐园”亦于2010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四、淹城春秋乐园的历史故事?

淹城春秋乐园建于淹城遗址的东部、北部,取材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情景体验的形式,将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型项目和体验式游乐项目相结合。

园区环境氛围布置设计独特,既具有鲜明的春秋历史文化特征,又不失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意式融合;各项设备设施均采用现代技术,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主题游乐和演出延伸文化内涵,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项目创意在国内旅游界创下多项第一。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五、淹城的介绍?

  淹城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区,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

  淹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现已以淹城为核心建成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规划确立了六大功能区:淹城春秋乐园、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区、宝林禅寺。

六、淹城来历?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七、昆明的建城历史有多长?

昆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八、江苏淹城的特点?

淹城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在国内仅此一家。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三道城墙,均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其方法是从平地起筑,充分利用当地土质粘性大的恃点,不挖基槽,亦不经夯打,仅一层一层往上堆筑,个别地方铺一层干土,铺一层湿土,依次相间,以加固墙体。因不依版筑,故墙体较宽。淹城的三道城墙均呈梯形,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九、淹城遗址的介绍?

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原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世纪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

一、基本介绍

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世纪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文献记载及一些研究者均认为该城始于西周。经发掘证明,城始建于春秋末,战国后废弃,使用年代很短。这种形式的古城很罕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资料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行政村。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三、主要特点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城墙,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四、珍贵文物

淹城遗址先后出土1000余件珍贵文物,有些堪称“国宝”。主要有独木舟4条,青铜器20余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尤其是独木舟,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地势逶迤起伏,如巨龙蟠踞;三护城河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绿树成荫,茂林修竹环围。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淹城水护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奥莫测的水城迷宫,有人称其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观甲天下”,甚至发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叹。

五、建筑形式

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共有三道城墙,三道城河,层层相套。东西长约850米,南北长约750米,总面积约63.75万平方米。外城(俗称外罗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约3000米,城墙残高约9~13米,宽约25~50米。中城(俗称内罗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长约1500米,城墙现高约12~15米,宽约20米。内城(俗称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长约500米,城墙现高约5米,宽约10米,城墙用湿土和干土相间堆筑而成,未经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宽约45~50米,内城城河已填为农田。每道城墙均有一座城门,内城城门正南,中城城门朝西南,外城城门朝西北。据勘察了解,现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坝均为后人增筑。当时人们出入全靠渡船往来。城内有4个大土墩,在中城西面与外城之间,高10~13米之间,呈不规则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范围内,散立着大小不等的土墩约80个。其中以城东和城西较集中,这些土墩,经调查和清理,多数是无穴土墩墓。春秋时进出淹城没有陆路,而是水道划船(独木舟)进出。其走向为:在外城墙的北部偏西处进入,沿着脚墩、肚墩、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两处沿头墩的南北两侧东折进内城河,再沿着内城墙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河。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为水门,子城门位于子城墙南部正中位置,宽约2米。淹城被考古学家喻为“中国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筑形制,不仅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六、淹城性质

七种观点悬而未决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时期为吴王寿梦四子季札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堑深宽,周广十五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进行研究

淹城已经历了2500余个春秋,尽管东汉以来对其不断有记述,但真正对淹城进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历史。1935年,卫聚贤、陈志良等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的活动遗存,并发表了《淹城访古记》一文,使藏于深闺的淹城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内城河出土了3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器。这批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这批重要文物的出土,显示着淹城本身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时,随着江南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面貌不断得到揭示以及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勘察淹城,发表了不少论著。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对淹城进行了为时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积累了一批珍贵的考古资料,为全面研究淹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种观点

关于淹城的性质,目前根据学术界研讨的成果和历代记载可归纳为7种观点:1、奄族原居于淹城一带,后迁徙于今日的山东曲阜。2、周成王东征时,奄人徙于江南始建淹城。3、这里曾有一个淹国,淹城为都城。4、吴囚越质子处。5、季札的封邑。6、吴国早期的都城。7、吴国的军事城堡。

2500年前,淹城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它除了给淹城本身增添更多的猜想外,同时也为淹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七、文化特色

独特的形制

淹城遗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珍贵的文物和古朴的环境,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被考古专家和旅行家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形制天下奇”。淹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对研究中国的城市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是研究江南先秦史,特别是吴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春秋遗址具有重大历史、科学价值,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规则》标准的第1条、2条、3条、4条、5条。修复和利用淹城遗址,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世界性和多元化

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趋向世界性和多元化,人们日益崇尚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因为文化的世界性产生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而文化的个性化和地方性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现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心世界相对于所生活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世界显得十分孱弱。因此,需要我们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汲取营养。

重要标志

淹城遗址美景

淹城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物质性地复原某些古迹,而在于使遗址、遗迹所反映的某些文化和文明能够在当代人群的情感中有所关注和认识。从上述意义看,淹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吴文化的重要标志。

归属感

淹城的历史人文价值还体现在给人以情感上的归属感。时光的差异性和古今文化的对比性所产生的美是具有震撼性的。让演绎着古老故事的历史积淀步入现代人群的休闲生活,使人们在对过去的反思中更好地找寻未来的生存之路、精神之路和发展之路。

生态价值

从生态价值讲,针对目前城市的发展,在淹城遗址公园恢复原有植物群落体系,是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的。

此外,对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从而导致社会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普遍认同,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使当地民众由此产生较深厚的心理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地域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里程碑意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灿烂的特色文化是难以估价的宝贵文化遗产。淹城遗址作为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它的保护开发,则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八、土墩

破译历史的密码

淹城遗址土堆

淹城四周1公里范围内,原有大小土墩数百座,现仅剩70余座。土墩高15~7米,直径大多在25~30米之间,亦有小到15米,大到45米左右的。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俗称“头墩”、“肚墩”、“脚墩”。“头墩”和“脚墩”高近10米,占地约2亩。对城内外的这些土墩,以往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军事设施,或认为是墓葬,亦有人认为是可能与高台建筑有关。为了摸清这些土墩的性质,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对城外的干家墩和城内的头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干家墩堆积共分五层,第三层、四层和五层上分别清理出4座墓葬,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40余件;“头墩”揭示出一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的大型积炭墓,墓中棺椁葬具均已朽尽,唯朱红漆皮依稀可辨。随葬器物集中在墓室的西端,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等近300件。这是同时期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表明墓主的身份很高。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淹城城内外的这些土墩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江苏南部地区流行的土墩墓。城内为一墩一墓,可能为贵族墓葬;城外为一墩多墓,可能是平民的家族墓葬。淹城遗址的概貌可以用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来概括:“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重要组成部分

土墩墓的发掘,翻开了淹城这本史书厚重的一页,土墩墓发掘结果表明江南地区当时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墩墓是淹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博物馆

独木舟

建国以来,淹城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些堪称“国宝”。这些文物,有的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有的纹饰繁丽,工艺精湛;有的器形奇特、十分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独木舟

在淹城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其中长11米和4.2米的两条独木舟,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还有两条收藏于武进淹城博物馆,其中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经碳14测定,距今约28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淹城出土的独木舟有梭形和平头平尾形两种,所用木材为楠木、槠木和柏木。

青铜器:

淹城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主要器形有尊、盘、匚也、簋、钩、鼎、剑、箭镞、锸等。纹饰有蟠螭纹、云雷纹、钩连纹、连珠纹、锯齿纹、鱼鳞纹等。淹城出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一般为两范、三范合铸,制作工艺独特,造型轻盈、灵秀、飘逸,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认识春秋历史的实物资料。独木舟的出土不仅表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创造了条件。青铜器的发现,反映了中国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生产发展的水平。

十、相关传说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势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条巨龙蟠踞。三条护城河如三条彩链环绕其间;河内常年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到处绿树成荫、茂林修竹。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清康熙年间淹城重修古刹碑文云:“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淹城水滋养着城,城依着水,城水相依相恋,俨然一东方威尼斯水城,美哉!壮哉!

独木舟

然而250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远古的沧桑,除了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留下了研究、探索的隧道外,还在民间口耳相传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淹君殿和金井、玉井的传说

据传,紫罗城(即淹城的子城)的城墙有20多米高,气势十分恢宏。紫罗城中有一个高大的呈方形的建筑——淹君殿,是淹君朝事和生活的地方。紫罗城中有一口金井,传说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闪闪。

紫罗城中还有两口玉井,又名玉龟井。据说淹君有一对白玉龟,是淹君的护国之宝。为了保护白玉龟,淹君特地在后花园中挖了两口井放养。白玉龟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玉龟天天生蛋,玉蛋不断地在井底堆积,越积越多,以致井内光亮耀眼。现在井内四周的鹅卵石,传说就是当年玉龟蛋的“化石”。

龙泉的传说

龙泉,又称龙潭,位于外城河的东北隅。这里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深不可测。据说在河底有一深潭,村民曾用十几米长的竹篙探底,毫无见底的迹象,所以谁也不知道这里有多深。1934年,江南大旱,百条河道干涸,千里田地龟裂,唯独这龙泉之水清澈如常,四邻八乡的百姓就是靠这龙泉之水度过了当年大旱的难关。

传说这是因为“玉龟造河,龙女嬉水”的缘故,因而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龙泉之水东海来,万年不枯香甜美。滋润两岸万物土,全靠龙女白玉龟。”

甘露城头的传说

淹城美景

在龙潭口的对岸,为淹城的外城廓。过去这里长满了茂密的甘露,古人称其为“甘露城头”。甘露叶阔又长,每天早晨在甘露叶片上积聚了许多露水,它像一颗颗银白色的珍珠,晶莹发光,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最喜欢吃甘露叶上的露水。人们传说,百灵公主因为吃了甘露叶片上的露珠,所以越长越美丽,成了春秋的绝色佳丽。

头墩、肚墩、脚墩的传说

在淹城外城的西侧,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当地人称其为头墩、肚墩和脚墩。关于这三个土墩,也有非常动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淹君有一个女儿,名叫百灵公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美丽,是淹君的掌上明珠。百灵公主心地善良,知书达理,喜欢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且能歌善舞,酷爱琴棋书画,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勤劳姑娘。

在淹城的东北部,距淹城约4华里处还有一个留城,是留王的都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为东床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君外出之机,盗用百灵公主的名义,骗得了后花园的钥匙,偷去了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回城后,得知白玉龟被盗,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头、肚、脚三处。

淹城美景

事后,淹君弄清了事实的真相,悲痛万分,后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亲临百灵公主墓地,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现在的头墩,肚墩和脚墩,即为百灵公主头、肚、脚三个分葬地。

摇铃钟声的传说

据传,现内城入口处南侧的城墙上,过去有一个叫做“摇铃钟声”的地方。据说,每当发现敌情,淹君便在此敲钟鸣警,号令全城进入战备状态。

跑马岗的传说

在内城的东南部,靠内城墙的里侧有一条百米的高大岗埠。传说这里曾是淹君跑马习武的地方。可惜现在跑马岗已毁,跑马岗的土填在了子城河中。

火攻淹城的传说

在淹城的东北隅,有座留城。留王的儿子觊觎淹城已久,他知道凭武力强攻不会取胜,便改变办法,骗取淹君信任,被招为东床驸马。他给淹君出了个歪点子,在外城墙上遍种狗蒺藜。淹君见狗蒺藜长满锐刺,密密匝匝,连狗也钻不进,认为是个加强城防的好主意,便下令照办。留王的儿子见一计得逞,又出一计:在内城墙上遍种扁豆,扁豆花开丽紫粉红,红霞一片。盛夏,淹君站在紫禁城头观赏,非常高兴。但一到冬天,狗蒺藜和扁豆藤都枯萎了,留王之子认为时。

十、淹城博物馆里有什么历史文物?

博物馆现有藏品1080件,绝大多数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其中青铜器20件,原始青瓷器380件,陶器600件。藏品中较为珍贵的三轮青铜盘、粗体简形三段式青铜尊、青铜牛首牺簋;原始青瓷簋、鼎;几何印纹硬陶瓮、罐、坛等。几何印纹硬陶器为馆内较有特色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纹饰繁褥,已发现回纹、折线纹、叶脉纹、云雷纹等纹饰50余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