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聊城历史变迁?

来源:www.lkmw.com   时间:2023-08-19 22:17   点击:29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聊城历史变迁?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开疆辟土从事农业生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聊城始建于春秋,当时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两千多年时光荏苒 。因战乱、天灾、人祸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城池,去寻找新的地方生活。现在人们说的聊城古城,其实是聊城有文献可考的第四处古城城址。

二、济源历史变迁?

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

北宋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属孟州。金时期,济源属金国(1115-1235),设济源、王屋二县。属孟州。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明清济源县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至1949年。

三、天坛历史变迁

天坛历史变迁

天坛,作为北京市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变迁。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天坛不仅成为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成为庆祝丰收和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的举办地。

明代永乐年间的天坛

明朝永乐年间,天坛(The Temple of Heaven)首次被修建并得到这个名称,成为明代帝王完成祭天仪式的地方。明成祖朱棣下令选取今天北京的南部地区,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近三百公顷的天坛。这座天坛建筑群由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圜丘是天坛的核心建筑,是祭天仪式的主要场所,其建筑形制独特。皇穹宇是一个殿堂式建筑,供奉天帝,是皇帝祭天前的休息和准备之地。祈年殿是天坛的主要建筑,是祭祀農耕神祇的场所。明永乐年间开始,每年冬至,皇帝就会带领文武百官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

这座梦幻般的建筑群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义。

清代的天坛

清朝时期,天坛经历了一些变迁和扩建。雍正年间,天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整个天坛建筑群的总面积超过了九百四十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坛建筑群。

乾隆年间,天坛再次进行了扩建和翻修。皇穹宇的主体大殿被重建,建筑风格更加壮丽,修缮工程一直持续到乾隆晚期。此后,天坛成为清代皇帝祭天仪式的中心,每年都会进行盛大的祭天典礼。

天坛的现代地位

1912年,辛亥革命后,天坛成为公园向公众开放。198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如今,人们可以在天坛游览欣赏其独特的建筑和园林景观。每年冬至,天坛再次恢复古代的祭天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民众的参与。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

结语

天坛历史悠久,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仪式的盛大,也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演变。

如今,天坛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古代皇家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

无论是追溯历史的演变,还是欣赏独特的建筑群,天坛都是一个值得去探访的地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四、邮政的历史变迁?

我国邮政的发展由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到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以及全国解放前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清朝统治结束后由中华邮政到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最后由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发展至今天的中国邮政。

五、汾河的历史变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

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

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现代的水系形态。

六、大理国历史变迁?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

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七、程氏历史变迁?

程氏的先祖是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子孙。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程氏是颛顼的后裔重黎的后代,祖先是程伯休父。根据《万姓统谱》上记载,程伯休父在朝廷担任大司马之职,并且被封食采于程,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东部,他的后代就以邑为氏,称为程氏,与司马氏同出一源,望族出于广平、安定。程氏得姓大约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另外,根据《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程郑,是荀氏的支子(非正妻生子),荀林父的弟弟荀欢采邑于程,即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们的后世子孙亦以程为姓。因此程氏又有一支出自荀氏。

八、淮河的历史变迁?

淮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文献之中。

《尔雅》:江淮河济为四渎。

《周礼·职方志》:其浸淮泗。

春秋时代的人就知道,橘子生在淮南为橘,生在淮北为织。

北宋时代()黄河洪水,夺淮河的河道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

经过800年,到清朝同治年间,黄河北移,从山东入海,淮河下游注入长江。

九、秦长城历史变迁?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因此不难想象古人为建造长城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

根据历史记载及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

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

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秦末汉初,强大的匈奴乘中原战乱,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

直至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十、贵州历史变迁历程?

黔西观音洞遗址证明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居住、活动。

距今1万年到4千年,贵州进入新石器时代。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逐渐定居而成村落。

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贵州逐渐向铜石并用和青铜时代过渡。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贵州出现了铁器。期间出现了牂牁、夜郎、且兰等“部落方国”。

战国末年,楚将庄途经且兰、夜郎等地入滇。

公元前277年,秦于今川、鄂、湘、黔边境地区置黔中郡,这是贵州有行政建置之始,“黔”之名亦由此而得。

前135年,汉王朝拜唐蒙为郎中将通夜郎,借夜郎精兵浮船牂牁江以控制南越。夜郎,且兰及旁小邑皆归附于汉。

前111年,汉王朝设牂牁郡。采取“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将“三蜀大姓”移入贵州。

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领兵南征,“南中”平定后,设郡县。其中六县在今贵州境内。

公元264年,牂牁等郡归附于晋。

公元639年,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今贵州地大部属江南道。

公元974年,彝族首领普贵纳土内附,因赐王爵以镇一方。宋太祖《敕普贵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眼”之名,“贵州”之名始于此。

公元1282年,元朝置顺元等处宣慰司,其地在今贵阳市及黔南地区。

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与贵州宣慰司同城,隶于右军都督府。

1413年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自此贵州始为一省,成为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一。

1425年贵州始行科举,有愿应试者到湖广就试。

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贵州。

1680年清军击败吴三桂叛军,进入贵州,直抵省城贵阳,并逐次收复叛军占领的各府、州地。

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派兵征广顺长寨奏请改土归流,揭开了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

1890年青溪铁厂正式开工生产。

1895年贵州90多名举子参加“公车上书”签名。

1896年贵州人二品大臣李端上《请推广学校折》。

1911年11月4日,贵州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清朝在贵州的统治结束。

1915年5月贵阳群众示威游行,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6年1月27日贵州响应护国运动,宣布独立。

1917年,王伯群、华之鸿成立“群益社”,拟发展贵州实业。

7月4日贵州省议会通电反对张勋复辟。

1919年5月贵州响应“五四”爱国运动。

1931年9月19日贵阳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红军主力自湘入黔。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7年贵州大旱,灾情严重

1939年唐山交大迁福泉,浙江大学迁遵义

1945年抗战结束

1947年国民党贵州当局在贵阳成立“剿匪宣传总动员委员会”。

1949年11月15日 贵阳解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